青山不倒

今天是大风天气。刚一醒来,就听到西风在窗外呜咽着,低沉,萧索,悠长。
一缕风从窗缝里钻进来,急匆匆地爬过我的书架,从书本的缝隙间揪出来一张老照片。
我伸手将窗户关紧,弯腰捡起那张照片。高高胖胖的老李站在照片的正中央,像一座山,头上戴着一只红色的安全帽,写满皱纹的脸上,满溢着笑容。
回忆像龙头里的水一样涌了出来。

老李是我们县“碳中和改造”的负责人,也是总工程师。十几年前,他带着一队技术人员,坐了十几个小时的列车,千里迢迢,来到我们县。
然而,起初大家并不很欢迎他的到来。因为,和他一起来的,不只是人,还有那些能把全县“翻个底朝天”的工程方案。
当时大家都对“碳中和”不甚理解,总觉得碳中和离老百姓很遥远,与我们的生活没有多少关系。一听老李说要对我们县进行“大刀阔斧”的改造,都觉得劳民伤财,没有什么益处。
老李召集了一批社区工作人员和志愿者,到各个小区里做群众工作,讲解“碳循环”,解释“温室效应”的危害,阐述“全球变暖”的危急形势,征求群众的意见,解答各种各样的疑问。
如此,过了一个月,群众对工程的认识愈发清晰,心里悬着的山都落了地;老李经过一个月的调查研究,也对我们县的情况有了全面的了解。
声势浩大的“碳中和改造”工程,终于开始了。

我取了床头的衬衣穿上。
现在衣物和包装的材料,不再是以前石油工业合成的化学纤维了,而是催化合成的多糖纤维。这种有机布料,不仅在强度和舒适度上优于以前的材料,而且可以多次回收利用。即使填埋,也可以被自然界的微生物迅速分解,回归土地,不会产生污染。

当时,老李为了推进材料革新,亲自跑到各个工厂里,协商转型的事宜,敲定补贴的额度,调度设备,交接技术专家和科学专家。
有一座厂内部起了分歧,几个股东接受不了短期利益的损失,反对转型,老李亲自赶去调解。据说那几个股东说话很不客气,对老李冷嘲热讽,但老李丝毫不在意,以德报怨,与他们心平气和地谈了数日,对方自觉理亏,这才把事情谈妥。

我用电炉烤了一片火腿,又吃了两片面包,这就算我今天的早餐了。
这火腿不是猪肉做的,面包也不是麦粉做的。说来也神奇——它们都是用二氧化碳催化合成的。

那时候,老李说要把空气变成肉饼和香饽饽,把荒地变成“良田”和“草场”,大家都不信,觉得老李在吹牛。
但老李没有吹牛,他做到了,而且做得很好。
肉畜养殖是碳排放的大头,每年都有上亿吨的甲烷从养殖场进入大气,而甲烷正是一种由碳氢元素组成的温室气体。要实现碳中和,就不得不解决这一问题。
于是老李又一次向我们展示了科学的伟大力量。一座座食品催化工厂拔地而起,就像一片又一片银色的小山。只要输入含碳气体、氮气、水和电力,就能生产出食用蛋白和糖类。同等占地的情况下,这些工厂对能量的利用效率,是养殖场和农业园的数十倍。
那些导致全球变暖的温室气体,就这样变成了餐桌上的食物。县里的居民纷纷对老李竖起了拇指,同时也感叹于科技的神奇。

我裹了大衣,背上包,踩着蛋白质革制成的鞋,胳膊上夹着仿生材料制成的雨伞,出了门。
风很冷,犹如从雪地里抽出来的刀,但我并不担心受冻。一辆清洁能源的公共汽车停在了我的面前,我上了车,AI识别了我的面部信息,从我的账户里扣除了票钱。
没有了私家车,交通变得畅通无比。自动驾驶技术和通信技术的发展,让交通事故成了历史。
驱动车轮的电动机窸窸窣窣地转着,窗外的狂风自顾自地发着脾气,清晨的阳光照在建筑物的光伏板上,反射出一圈柔和的光晕。
街道两侧的常青树木在寒风里挺着腰杆,摇曳着枝条,抖动着青色的衣裳,不时撒落几片碎玉。
我看着窗外,陷入了沉思。

十几年前,也是一个秋天的早晨。
老李正站在高空的吊篮中检查工程,突然刮起了惊天动地的大风,把窗框都吹得吱吱乱响,接着瓢泼的雨就灌了下来。吊篮的主钢缆和保险钢缆,在一分钟之内先后断裂。

那个高高胖胖,像山一样顶天立地的老李离开了我们。但我知道,他从来不曾离开我们。
他是每一片绿得可爱的树叶,是每一块泛着光泽的硅晶,是每一根牢固可靠的钢梁,是每一个人心中的暖阳……
今年是2060年,是我国取得碳中和伟大胜利的一年。绿水青山铺满了神州大地,环保和节约深入每一个人的内心,明光熠熠的未来在前方铺开。
眼前的美好,是无数像老李一样的人,和广大的人民,用汗水铺就而成。他们的精神,像绵延的青山一样,永远地闪耀在地平线上。
纵风雨兼程,青山不倒,绿荫常在。

(第九届全国中学生科普科幻作文大赛 安徽省三等奖)